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日讯 近日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邀请专家就产业分化进行解读,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谈到产业分化与企业分化之间的关系时表示,产业分化实际上是企业分化的外部环境。一个企业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行业,企业困难概率就大;处于一个朝阳行业,企业成功概率就大,这是外部环境。但是并不是说一个有希望的行业中所有的企业都是好的,困难的行业所有的企业都是差的,行业内企业之间也是分化的。
潘建成在节目中进一步表示,分化体现在很多方面,比方规模、经济类型、区域等等,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在当前这样一个形势下,在这样一个行业分化的形式下,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要考虑行业是不是需要转型,因为从宏观上来讲,行业结构是变化的,我们看到有些行业的比重已经下降了,有些行业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这样一个宏观变化,一定是由众多的微观变化产生的。总是有行业要转型,或者新进入或者要死去。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他面临这样一个思考。在中国行业出现剧烈分化的阶段,每个企业都要思考,我是要坚守还是要转型,我要向什么地方转,我有没有这样的优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是看到这个行业好就转,这也是危险的事情,可能今天是好的,未必明天是好的,所以这个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我觉得这是要由市场来决定的,但是需要思考。
第二,如果决定坚守,则需要考虑如何创新、升级。其实可能有些行业是夕阳行业,但是不存在夕阳企业,你在夕阳行业里面,依然会成为朝阳企业。钢铁行业现在问题比较大,我们不能说它是夕阳行业,虽然困难比较大,但如果一个企业在钢铁行业里面能够做到进口替代,能替代进口的钢铁,那依然充满希望,对于那些决定坚守这些行业的,出路就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除了行业的考虑之外,还要考虑所处区位的资源禀赋的优势所在。对一个企业来说,一定要考虑是在哪个区域,有这样一个相对优势。所以转型也好,自己升级也好,一定要认清楚,有没有这样一个区域的优势,如何把这个区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第四,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如何能够加入到产业集群之中。因为产业集群会带来整个集群类企业的共赢,是双赢的,是共赢的。对于全国来说,希望不同地区有各具特色、分门别类的产业集群,而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雷同的产业集群。比如现在觉得汽车盈利情况还不错,带动相关产业也比较多,于是很多地方都纷纷上汽车项目,并搞成汽车产业集群,这样时间长了,不排除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责任编辑:张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