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一般认为,金融监管者对于变化采取克制慎重的态度。但在发达世界,这一名声正在发生颠覆。在一些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央行官员愿意采取果断措施——为了加大在正式金融体系中的参与、增加金融稳定以及让国家走上包容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之路,他们实施了创新方针。
增加金融包容性需要从根本上反思一国的金融体系是如何构造和运行的。此外,通常还必须用到传统央行工具箱之外的工具。比如,在肯尼亚,官员改变监管框架以便利移动资金(mobilemoney)的增长。在马来西亚,央行在提高公共金融知识水平方面起着领导作用。在菲律宾,菲律宾央行将消费者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的接入点数量扩大了一倍,支持517家微银行开张,其中许多开在没有传统银行网点的行政区。
类似地,2011年,坦桑尼亚银行根据金融包容联盟(Alliancefor Financial Inclusion)的玛雅宣言,做出了增加金融包容性的具体承诺。玛雅宣言是发展中国家决策者解放穷人社会和经济潜力的承诺。结果是造成了巨大的、大大超过的预期。坦桑尼亚提前一年实现了其为50%成年公民提供银行服务的目标,该国也成为数字金融服务的全球领先者。在其邻国肯尼亚,局面改变因素是移动资金的广泛使用。“听起来也许有点不可思议,”肯尼亚央行行长尼杜杜(BennoNdulu)说,“但我们必须让创新走在监管之前。”
在电子货币方面,东非可谓开路先锋,而世界的另一端正在采取不同的创新方针。去年,哥伦比亚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成立一种新类型的金融机构——电子存款和支付专门局(SpecializedElectronic Deposit and Payment Institution)。在技术上,它们不是银行,但这些机构能够通过移动电话或在邮局等特许场所接受客户的电子存款和支付。这一政策是2014年所发布的更大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到2016年底为76%的成年人和56%的活跃储蓄账户提供金融服务。
在太平洋地区,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所罗门群岛、东帝汶、汤加和瓦努阿图共同成立了太平洋岛国地区计划(PacificIslands Regional Initiative,PIRI),该计划将让所有太平洋岛国——即使它没有央行——共享关于在不利的地理环境下改善金融服务的普及、质量和用途的知识。
这些政策一开始都是国家领导的项目,诞生于特定的挑战面前,目的是为了满足当地人口的具体需求。但经验的累积正在起到极有价值的作用。教训获得共享,成功则为其他国家提供启发,所形成的影响力可谓巨大,即使是最小的国家,也证明了它们能够做出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随着央行改变其经营方式,零售银行也开始响应新生意经。肯尼亚公平银行(Equity Bank)明确地定位于金融受排斥群体,结果迅速成长;在六年时间里,该银行的客户数量从五十万增加到近六百万。通讯公司也在创新新服务。比如,Tigo公司目前为14个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的5,600万客户提供跨境移动支付和经销商无现金服务等产品。
和任何大变革时代一样,看清楚前方的路绝不容易。维萨公司全球金融包容性主管史蒂芬·吉欧(StephenKehoe)最近指出,“过去七年对于未来七年毫无指导意义。”但是,清楚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事需要做——而机会可以说无穷无尽。
让全世界二十亿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走出阴影,进入主流金融体系需要监管者、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地区机构和国际组织之间的新合作。看上去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但完成这个任务有助于为所有人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阿尔弗雷德·哈尼格是金融包容性联盟执行董事。 责任编辑:陈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