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丞税务咨询公司总经理 朱自永
作为一名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高端税务服务的企业的管理者,经济类报道一直是我熟悉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了解公司客户的重要渠道。而有着山东第一财经媒体之称的《经济导报》,自然占据了我专业阅读领域中的重要位置。
从2003年初识《经济导报》,到一步步熟悉,掐指算来,我与这份报纸的缘分已经长达12年。在这期间,百丞税务凭借专业的素养,业务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经济导报》也凭借着其在专业领域的深入报道,获得了更多认可。
每次与《经济导报》管理者、记者交流的点滴经历,都能让我从中获益匪浅,特别是导报人的的热情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相识
第一次听到《经济导报》的名字,是在2003年。当时我刚刚离开原单位,开始忙于新的事业,每天处于东奔西跑的忙碌状态,需要解决各种事情很多,但有一个电话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
打电话的是一位导报记者,找我是为了对一个税务问题进行采访。第一次沟通,我就觉得他的新闻敏感度非常高,因为作为经济领域比较偏门的税务问题,发掘新闻线索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要与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点他都做到了。
随后的采访中,导报记者给了我较为深刻的印象。稿件中涉及我说的内容,他与我沟通交流了多次,一篇稿件经过不厌其烦的多次修改,最终行文既体现出了我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又透彻分析了当时的热点事件,可谓是一篇当时财经媒体中少见的全面、深入性的报道。
就这样,我开始对《经济导报》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周发行的3期报纸,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浏览一遍。其中,看到过很多有意思的报道,一些评论文章同样引人深思,导报的不少稿件对我的工作有启发。
当然,在税务领域的问题上,我随后也接受过多次导报记者的采访,比如国家税制改革、房产税、营改增等方面。采访过程中,导报记者一直延续着扎实、严谨的采访态度,稿件中透露出了“理性、个性、公信力”的办报理念。
而从《经济导报》的新闻中,我也注意到了认可这份报纸的不仅是我们一家企业,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集团负责人、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频频出现在导报的新闻报道中,这从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了《经济导报》在山东财经媒体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熟知
我与《经济导报》进一步熟知是在2007年。在当时由该报社主办的“山东财经风云榜”上,百丞税务获得了“山东十大服务业强势品牌”的殊荣。
我注意到,“山东财经风云榜”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没有厚重的底蕴,是很难坚持这么长时间的。我作为主讲人参与《经济导报》一次采编业务季度培训时,发现导报对记者专业素质的培养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时间成本,这种打好专业基础的做法,应该也是导报之所以能走过35年的关键之处。
实际上,百丞税务多年来获得的诸多荣誉,依靠的也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服务,以及我们在人才、专业能力上不遗余力的积攒。公司近年来的发展中,依靠这一优势,业务已经走出山东,拓展至上海等国内经济发达城市。
寄望
当然,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激烈竞争一样,《经济导报》所在的传统媒体,也面临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
在我看来这个压力是很大的。因为现在,你只要通过电脑浏览一下门户网站,或者直接翻翻手机,就可以了解到最新发生的事件,新闻的时效性在报纸这一传统发布平台已显黯淡。
再比如,我微信所加的知名公众号,其发布文章的阅读量动辄就超过10万,这样的传播影响力,很可能会分流大量的报纸读者,影响到纸媒运营各个方面。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济导报》正在寻求新的突破。导报正在凭借其在专业领域的沉淀,走出山东,多关注大企业、大事件,吸引更多的读者群关注。
35岁对人来说不过刚刚进入而立之年,正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期,期待《经济导报》继往开来、越做越好,取得更大的成就。(经济导报首席记者 时超 整理)
责任编辑:陈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