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医学专家 滕皋军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病专家 刘乃丰教授
□通讯员 刘敏 金陵晚报记者 葛高涵
最近阴雨连连,气温骤降,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已慢慢拉开帷幕。秋冬季节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以心梗、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死亡因素。这个冬天,关注和呵护你的血管健康,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10月29日,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办的首届中大论坛开幕,此次论坛以“关注心脑及外周血管健康”为主题,国内外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与血管健康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和科研工作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关于血管的那些事儿。
血管老化催人老
此次中大论坛的主题为关注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而这些则几乎覆盖全身血管。专家指出,人们不仅要关注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等其他全身血管疾病同样需要关注。大多数早发的心梗、中风患者,其背后真正的问题就是血管早衰。血管在经历了“沉积-钙化-狭窄-破裂/闭塞”这样一个病变过程后,最终走向的结局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刘乃丰教授表示,导致血管早衰是多样的,既包括遗传、年龄等难以改变的因素,也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障碍,而吸烟、缺乏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等因素也是导致血管早衰的重要因素。专家特别指出,吸烟对血管的伤害越发明显,在导致血管早衰的众多因素中是数一数二的。
过去40岁以上的人群是血管早衰的高危人群,但近年来日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专家提醒,血管早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方面要提高防病意识,加强预防,减少危害,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小心这些“血管警报”
●脑血管:经常晕倒
专家介绍,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可导致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一般是由动脉硬化斑块或大动脉炎引起的。患者常常感觉头晕、黑蒙、肢体出现一过性活动障碍等,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疾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且患者一般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脑中风。一旦得了卒中,最重要的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将危害降到最低,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血管:胸痛胸闷
心梗发作就像是一条大蛇缠在脖子上,喘不过气来。还会出现胸痛,就像有大石头压着的感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专家提醒:对于中青年,熬夜、过度疲劳后一旦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如持续胸痛、胸闷、冷汗等,应立即拨打120,以最快速度就诊。一定不能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自认为休息一下就好了,结果疏忽了身体的警告。
●下肢血管:腿疼跛行有的老年人走路没劲或腿痛,就休息一会儿,感觉好点了就继续走路;一会儿又没劲了就再休息会儿。这就是间隙性跛行的典型表现。很多患者把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腿部症状当成是老年慢性病,最终延误诊治良机。
专家提醒,出现间隙性跛行、脚痛、脚冷,要小心下肢动脉闭塞。
无诱因的胸背部疼痛、剧烈腹痛也要排查是否有外周血管疾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大大降低致残率或死亡率。
秋冬季节血管要加倍呵护
●脑血管:控制好血压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联,天气变化大可能会引起血压上升,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引起出血性脑卒中。因此季节交替时节,要常测量血压,而且尤其要注意晨间血压管理。如果血压控制不好,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生活中注意作息规律,不熬夜,避免情绪过分激动等。
●心血管:推迟晨练时间
由于气温骤降,全身血管会急剧收缩,并发生痉挛,血流不畅导致心脏出现缺血性改变,进而诱发心梗。秋冬交替之际,高危人群要做好预防,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有晨练习惯的人建议推迟时间、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寒热刺激导致的血压明显波动。
●下肢血管:莫名的腿疼要当心
秋冬时节,一些人会出现莫名的手脚发凉、小腿酸痛,走路多了就腿疼难忍。有些人补钙或者添加衣物、每天泡脚等都无法缓解症状。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去医院检查是否患有血管疾病。
为你的血管“减减龄”
为防止“血管早衰”,专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限盐限油、控制体重、放松身心、远离吸烟和酗酒,规律作息。在管住嘴的同时,也要迈开腿,特别是有些血脂指标更需要运动或者药物的帮助才能解决。
健康人群每年一次的体检中,应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并在指标出现异常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需要专业医生的药物治疗。
专家指出,对于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念并不适用,而是将全身重要脏器如心脏、脑和外周血管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评估其供应血管的健康状况,采取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外科手术或介入等及早干预策略,早期检测、预防乃至逆转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