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初秋,应圣谷山茶场主人高建华、程娜伉俪邀请,七八好友赴山东日照巨峰镇深山问茶、濒海论道。
巨峰镇被称为“江北绿茶第一镇”,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濒海,气候宜人,原始生态风貌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41%,是中国江北最大绿茶基地和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基地之一。
这里也是“圣谷山”故事的发源地。
(一)
我们要去的第一个茶山,在离镇子大约30公里的大梁山地区。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轻快奔跑,大家的情绪也随着起伏的山势昂扬起来。山海之间,薄雾流岚轻轻掠过,一直飘到峰顶。
忽然,眼前出现一片黑松林。黑松的造型美极了!每一株都姿态各异,翘首以待,等着你来。过了黑松林,就到了圣谷山茶园的地界。
深山。安静得出奇——除了各种昆虫的鸣叫。终于,车子停在了一个农家小院,有两位老人出来迎接我们,他们常年在这里守护茶园。
《茶经》上说上等茶生于“烂石”。“烂石”是指杂有碎石的土壤,它不仅能保证土层的通透性,还能提供各种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好茶出深山。高建华说,这些年的做茶经历使他懂得:决定茶叶质量的根本是茶园,茶园最好选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净土。他介绍说,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前一直处于“蛮荒状态”,从未开发和耕种。放眼望去,周边植被郁郁葱葱,一路上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出没其中,随处山泉淙淙、清澈见底。土壤、植被、大气、水的纯真,保证圣谷山茶叶有着优越的生长环境。
美国雨林认证的官员也被这里的环境征服了——2014年7月24日“圣谷山”获得美国雨林联盟的雨林认证证书。雨林联盟审核人员考察了圣谷山茶园的水土、大气、建筑物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方面的情况,了解茶园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劳动福利,考察了茶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建设:总共100条审核标准,圣谷山全部达到,在“自然生态”“社区关系”以及“员工福利”等方面更是达到满分。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这里的茶丛与其它杂树相伴而生。路边的野花,大多叫不上名字,蓝的、紫的、白的,一朵一朵、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吸引着各色的蝴蝶飞舞其间。尤其是黑蝴蝶,多姿又多情,它们不怕人,有一只就落在了一位伙伴身上,挥之不去。野葡萄熟了,一串一串的紫色,最宜入画,引得同行画家跃跃欲试。地上铺着绿色的“草毯”,厚厚的,一直铺展到远方……
(二)
第二座茶山离镇子不远,不过这里可不简单——是日照南茶北引最早的实验田。
茶本出产南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上世纪50年代起,山东就开始探索从南方引种茶树,效果不尽人意。1966年,日照引种取得成功,并逐渐成为山东茶的最大产地。这个叫做“老牛头顶”的大山中的一片陡坡就记载了这个重要的历史开端。
从镇上出发,很快就到了山脚下。由于这段山路人迹罕至、荒草丛生,所以只能徒步上山。我们一行人每人拿一把长柄雨伞,兼作手杖,鱼贯而行。山涧溪流一路相伴,并数次截断去路,我们只得投石问路,步汀而过。
目的地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映入眼帘。主人介绍说,这竹林是与茶树一同从南方引种成功的,50多年的老竹林参天而发,这在北方比较罕见。
茶树生长的山坡非常陡峭,人爬上去颇费气力。主人说,当初看中这片茶园,并非产业考量,而是为了妥善保存这段宝贵的历史。茶园之旁、竹林之下有一间当年的看管房,只剩残垣断壁,被竹子包围。一位同行的伙伴说,此情此景,真想留下在此“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这片茶园出产的茶,被高建华命名为“初味”——南茶北引最初的味道。
“南茶北引”的成功是中国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打破了长期统治茶界“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理论,扩大了茶叶这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更重要的是,南茶北引后,茶叶口味明显优化。以日照茶为例,由于它生长于山海之间、经历冰雪淬炼、昼夜温差大、生长缓慢,使它具备了南方茶所没有的特点,例如:香气高、滋味浓、叶片厚、耐冲泡。现在市面上的日照茶比同等级别的南方茶价格高很多,以至于市场上一度出现用南方茶冒充日照茶的现象。
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建华,把日照茶当成天大的事来看、来做,用初心守护着初味。
(三)
我们探访的第三个茶园在高建华的祖籍地,也是“圣谷山”品牌的发源地——圣公山。当年,高建华取“茶生山谷间”之意,把家乡的圣公山修改一字,成就了一个地理品牌。
这里的茶园采用了更先进的培植理念。例如将茶树的株距从二三十厘米扩大到50厘米,行距从一米二三扩大到1.8米,双株改为单株,茶树呈三角形排列,并且在1米多深的茶叶根部施上发酵牛粪、有机肥等,有效改善了茶树的生长空间和条件。他们还引进了以色列的节水滴灌设备,日本专家建议使用的“绿色”农膜,在田间地头建起小型气象站,搭建起“智慧茶园”,在电脑和手机上就可以监控生产现场,调控生产设施……
当然,以前坚守的“笨方法”不会放弃:选用无性系品种,保证其来自有机农业系统;对于茶园的虫害,坚决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而是使用物理防虫法;全部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剂……
目前,圣谷山拥有有机认证的茶园400余亩,通过美国雨林联盟认证,欧盟、美国和日本国际有机认证茶园115亩,绿色无公害合作社茶园1000余亩。2020年4月,又完成新建标准化现代茶园面积300余亩。
毫无疑问,这让圣谷山的“品质实力”傲视群雄。
(四)
坐而论道的地方,选在了“圣谷山1966茶博园”——再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
这里原来是镇上的粮仓。圣谷山茶场总经理赵会会说,粮仓珍藏着每个巨峰人的历史记忆,但后来被废弃,通过文化的注入,圣谷山使它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茶博园,包括茶空间、茶展览馆、茶民宿、茶学院、茶餐厅等文化要素。之所以叫1966茶博园,一是为了纪念“南茶北引”这个日照茶发展史上的开启之年;二是因为高建华出生于1966年。为了建设茶博园,圣谷山已投资5000多万元。高建华说:建设这个项目,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打造一个“形而上”的东西,它属于文化范畴。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茶的历史,品味茶的文化,感受精神的愉悦。
新建成的圣谷山智能化生产车间也在茶博园内。我们戴上鞋套、头套,穿上白色的工作服,进入生产车间,这里一尘不染,洁净明亮,一条密闭的生产线正在工作中。高建华介绍说,这套生产线全部由电脑控制,自动称重,进入杀青和碾揉环节,温度、湿度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定和调节,与人工炒茶不同,这套设备多了解块和复揉两道工序,而且可以循环烘干,直到炒出最好的绿茶。
在圣谷山研发中心,我们感受了一杯茶背后的技术含量。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韩国韩瑞大学教授、博导姜育发,湖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包小村教授,浙江大学甘智华教授团队,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茶学中心主任中村顺行教授团队等高端茶行业技术人才,成为圣谷山的“大脑”和智库。
在山东农业大学茶学系的帮助下,圣谷山研制成功日照红茶,于2009年获得山东省第一张工业生产许可证,给“南茶北引”40多年日照只能生产绿茶的历史画上句号。2012年,圣谷山花茶问世;2017年,圣谷山又瞄准黑茶;2018年,在茶叶专家刘仲华和包小村的支持下,利用来自圣谷山茶园的日照绿茶夏季原料制作出黑茶产品“茯砖”……到现在,圣谷山已经覆盖绿茶、红茶、花茶、黑茶、白茶等多个品种,成为北方茶的“全能王”。
在品茶室,主人介绍了一款叫“东夷瑞草”的高端茶。它从原料、制茶工艺等方面入手,全部采用初春一芽一叶的原料,5万个茶芽才能制成一斤东夷瑞草,摊晾和杀青时间更长,不揉不压,保持了日照绿茶自然的感官。“在保持了日照绿茶特有品质的同时,提炼出了味道鲜美、甜味浓郁和口感清爽等特点。”高建华说。2019年8月,在日本静冈举行的世界绿茶评比会上,“东夷瑞草”获得“最高金奖”,在全世界总计103件参赛茶样中排名第三,堪称日照绿茶的奇迹,也证明了日照绿茶品质达到世界顶级绿茶的水平。大家饮之,果然鲜甜清爽、沁人心脾,妙不可言。
茶博园的显眼处有一句标语“仁者乐山——圣谷山”。我们觉得,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宣传语,而是高建华发自内心深处的宣言。他曾经说过,做茶是一个良心活。做好茶不正需要仁者么?朱熹在解释“乐山”时说,“仁者安于义礼”像山一样“厚重不迁”,所以乐山。我们认识的高建华不就是这样一位志存高远、择善固执的仁者么?
责任编辑:张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