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农村经济制度完善的重点要求,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是日照绿茶的主产区,全镇80%的村种植茶树,被誉为“江北绿茶第一镇”,并且于2017年8月入选住建部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为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完善茶产业发展链条,市财政部门抢抓中央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机遇,通过异地置业、合作共建等“飞地”模式,支持村级集体经济“清零”“倍增”、日照绿茶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深度融合,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一、坚持问题导向,补齐茶产业加工链条短板,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效提质。
巨峰镇拥有茶园6.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来自茶业,每年吸引80余万人前来观光体验。但其茶产业发展面临生产规模较小、标准质量不高、品牌推广力不足等问题。如巨峰镇全镇茶园年产量4600吨,茶叶加工70%以上依靠家庭作坊,产品加工标准、加工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部分村集体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缺乏产业支撑,这些都成为了茶叶产业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
截至目前,全镇90个村中集体收入低于3万元的“薄弱村”有71个。因此,市区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立足该镇茶产业传统优势和发展短板,瞄准集体经济发展难点,全面推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2018年安排中央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400万元,统筹涉农资金19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1750万元,在巨峰镇薄家口村建设茶叶加工园区,将茶叶加工和品牌营销环节做深做精,促进茶产业全链条升级。
二、强化创新导向,通过“抱团发展、委托经营”,开拓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有没有可以保持延长巨峰茶叶产业链的“长久之计”?日照市财政局与巨峰镇政府在深入调研和组织专家研讨后,一计“‘1+7’强村带弱村”的发展模式终于让众多“茶村”喜上眉梢。茶叶加工园区依托薄家口村区位优势,在茶叶交易市场附近用地53.8亩,规划建设茶叶加工车间及仓库24处。该项目一期建设车间仓库8处,以8个试点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每村50万元,合计400万元,即薄家口村和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各承建1处。项目采取异地抱团发展的模式,同时委托强村成立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进行运营,前期以租赁收入作为各村集体收入的主要途径,有效解决了各村“单打独斗”发展集体经济的压力。
同时,各试点村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建设的厂房仓库的产权确权到试点村,所有权归村集体,由各试点村成立的经济专业全作社负责建立资产明细台账,纳入村级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实现保值增值、长期受益。同时各试点村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成员。
该项目建成后,将是省内第一个规范化的茶产业园区。预计短期每村年可增加收入5-7万元,将直接带动7个经济发展薄弱村发展,并为周边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加快实现“清零”“倍增”三年行动计划。
三、注重市场导向,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茶产业“沃土”开“新花”。
各村集体合力建设项目的新路子,不仅为试点村探索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还将逐步扩大村集体资金来源。能够有效破解村集体收入增加难的困境,稳定村级组织运转,构建自我脱贫长效机制,在全省属“首创”,对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茶产业加工示范园区吸引了千余万元的社会资本投入,引入了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专业化运营团队,示范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将成为茶产业招商、品牌推介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和持续提升。
同时,茶叶加工园积极推动茶叶加工向“精”“深”发展,促进与茶文化、茶餐饮、茶旅游、茶休闲、茶民宿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特色小镇在已有的品牌、区位、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茶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以村集体产业发展为样板,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农户转变观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茶业"沃土"终于再开“新花”。(梁亮 李红雁)
责任编辑:张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