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农业   
科学家揭示水稻PCD和免疫调控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7-02-10 10:35:39    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    
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研究揭示了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和免疫调控的新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影响水稻类病斑突变的分子理论体系,为高抗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切入点。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18日在线发表于植物学国际权威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据悉,水稻稳产性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极为重要,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每年都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危害水稻安全生产。深入开展水稻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推动高抗水稻新品种分子改良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方法。PCD是植物最典型的防卫应激反应,在抵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水稻体内,泛素/26S蛋白酶体系统参与对PCD和抗病性的紧密调控。OsNPR1蛋白是介导水稻PCD和抗病性关键因子;过表达OsNPR1能显著提升转基因植株对稻瘟病菌和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同时导致自发性细胞死亡表型。但其在水稻体内调控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
    水稻所超级稻育种研究创新团队、水稻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创新团队与植保所植物抗病功能基因组研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在EMS诱变水稻品种ZH11种子而获得的突变体库中发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PCD表型,同时显著提高了对稻瘟病菌和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图位克隆和遗传互补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死亡和广谱抗病性表型由OsCUL3a蛋白的提前终止引起。OsCUL3a与OsRBXs在体内互作形成Cullin-Ring类复合亚基E3泛素连接酶并通过靶向降解OsNPR1而负调控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和免疫应激反应。本研究首次在遗传和生化水平上对水稻 OsCUL3a-OsRBX1类E3泛素连接酶开展系统研究,其成果丰富了植物中CUL3蛋白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学术与理论意义。
    该课题得到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项目的资助。博士研究生刘群恩、宁约瑟副研究员和张迎信副研究员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曹立勇研究员、程式华研究员以及王国梁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通讯员 陈鎏琰)

责任编辑:张慧    


打印此页】【顶部】【关闭
 分享到:


热图   更多>>
日照竹洞天风景区
万平口海滨旅游风景区
五莲山风景区
刘家湾赶海园
港城视讯   更多>>
阅读热点   
日照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实行“田...
业绩惹眼的亚飞达突遭变局:董事长等4位...
巴黎圣母院重建“路线图”获批
新三板精选层最快8月初开板 这7家鲁企跃...
火星上可能曾有条流淌十万年的河
官场“地震”后,西安迎来“博士后”新...
“鸿鹄房产营销新模式中国行”广西站峰...
5G技术强大在哪里? 传播8K电视让成本下...
北京市海淀800套公租房专配特殊困难家庭...
买全国卖全国格局初成,平邑:一座县城...